
左路平,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精神形态和价值表达。伟大建党精神的记忆形态就是建党记忆,建党记忆是围绕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事件形成的政治记忆,由事实记忆、价值记忆和情感记忆等基本内容构成,记忆载体则包括文本、物质、空间、仪式和影像等。从具体的记忆机制来看,建党记忆唤醒、记忆价值重构、记忆刻写进程中都贯穿着政治认同的功能诉求。在伟大建党精神的记忆叙事中实现政治认同功能,应以政治仪式载体激活建党记忆,以空间载体唤醒建党记忆,以影像叙事复现建党记忆,以文化载体呈现建党记忆,以记忆迁移和记忆谱系刻写建党记忆等,在激活、唤醒、重构、刻写建党记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政治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政治记忆的视角来看,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实际上是建党记忆激活、唤醒、重构和刻写的过程,借助记忆机制可以实现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激活和历史传承。同时,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价值记忆,在记忆激活和刻写的过程中,借助特定记忆载体和记忆程序,能实现其政治认同功能,即增强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为此,要从建党记忆的载体、唤醒方式、激活机制、刻写记忆程序等方面来分析建党记忆的时代传承,进而分析在记忆激活和刻写中政治认同功能的实现机制,为新时代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提供记忆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的记忆形态呈现就是建党记忆。建党记忆作为一种政治记忆,从属性上来看,它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历史记忆;从内容上来看,它是关于建党的历史过程、精神样态和情感表达等的历史记忆;从记忆的传承上来看,建党记忆有着丰富的记忆载体,借助这些载体可以实现记忆的时代激活和功能发挥。
1.建党记忆的概念和内容构成
建党记忆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记忆形态呈现。从属性上看,它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记忆,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它的生成主要是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完成,其传承和建构则是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力完成,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成为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和共享记忆。从概念来看,政治记忆是指“集体记忆中的特殊部分,它具有明确的政治属性和价值导向,是经过政治权力主体筛选过的,为传递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呈现特定的政治内容、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而建构的集体记忆,是经由政治权力主体建构而产生的供社会共同体成员分享的关于过去的回忆,它在建构、激活、刻写和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政治合法性辩护、政治认同提升等功能,是意识形态生产的重要记忆资源”。建党记忆是政治记忆中的具体内容,是关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成立、成立的初心使命是什么、成立后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是什么等的历史记忆,由于建党记忆本身的政治属性和价值属性,再加上建党记忆在不断被唤醒、重构和刻写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功能,因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政治记忆,在当代中国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建党记忆的内容构成上来说,按照记忆要素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事实记忆、价值记忆和情感记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也标示着建党记忆的不同功能,即从事实方面呈现历史真相,从价值方面传递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核,从情感方面为民众建立起与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联系。具体来说,在建党记忆的内容体系中,事实记忆构成其基本内容。建党记忆是由历史事实构成的记忆,是历史事件向历史记忆转化的产物,这一历史事实包括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的一些相关历史事件、建党的具体过程和历史人物、建党所取得的历史成果等,这是建党记忆最基本的内容,是建党记忆的事实支撑和历史基础,也是人们回忆和共享建党记忆的前提基础。在建党记忆的内容体系中,价值记忆构成其精神内核。建党记忆最核心的内容是价值记忆,它不仅是建党记忆的精髓,也是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断被激活、唤醒、共享和刻写的关键,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被价值重构的过程,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与具体的历史情境相结合,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内核,发挥着不同的时代价值。建党记忆中的价值记忆所呈现的主要内容是伟大建党精神,它传递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信仰、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也是建党记忆之所以不断被唤醒和激活的根本原因。价值记忆发挥着精神引领、价值塑造和坚定信仰等功能,让建党记忆被唤醒和共享更具现实意义。在建党记忆的内容体系中,情感记忆是其衍生产物。情感记忆呈现的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情感联结,是历史情感与现实情感的勾连,建党时期所产生的情感痕迹在新时代以共享记忆的形式转化成另一种新的情感能量和情感表达,并实现其特有的政治情感认同功能。
2.建党记忆的载体
建党记忆作为政治记忆的一个特定内容,它的历史传承和时代激活与政治记忆一样,都需要特定的载体,而由于建党记忆的特殊性,其记忆载体也丰富多样,包括文本载体、物质载体、空间载体、仪式载体、影像载体等。具体而言,文本载体是指建党记忆借助文字记述、文本表达等方式得以呈现和传承的载体,文本载体具有完整的复现性、准确的表达性、较强的可理解性等特征,它通过对建党这一事件的完整描述、建党细节的准确表达、建党人物的形象刻画来承载并传承建党记忆,让后继者能够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建党这一历史事件,并能够通过文字表述来理解并认同建党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历史意义。建党记忆的文本载体主要为人们呈现建党的历史事件和具体历史细节、建党的历史人物以及建党所传递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物质载体是指建党记忆附着于特定的物质上,当人们见到这些物质遗产时,再加上相应的视听解说,便能够回忆建党的历史、回忆建党过程中的具体事件、回忆建党的相关历史人物,进而实现记忆唤醒和记忆传承的功能。物质载体具有生动具象性、可感知性等特征,为人们呈现活生生的真实历史,传递着建党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如建党的相关历史遗物、历史照片等。空间载体是指借助特定的地点和空间,为人们回忆建党这一历史事件提供空间场域和情景布置,帮助人们回忆和了解建党的历史过程,认知和认同建党的历史意义与精神财富。从建党记忆的仪式载体层面来说,建党记忆由于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因而可以借助一些政治仪式得以唤醒、激活、复现和传承,政治仪式更多传递的并不是事实记忆,而是价值记忆,通过价值记忆的激活、赋意和重构,来实现其政治认同功能。影像载体是指建党记忆以流动的影像方式得以唤醒、激活和回忆的载体,它可以让历史更具现实性和生动性,人们可以直观地接触和感知历史。根据创作手段不同,影像载体可以分为纪实性的历史纪录片和艺术创作性的历史影片等,前者主要是借助历史资料、历史档案、文本记述、口述史等纪实性材料向人们呈现历史事实,为人们了解建党的历史过程提供客观的资料;而后者则通过历史事实叙事和艺术加工创作相结合的方式,为人们呈现建党原貌的同时传递某种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将事实记忆、价值记忆和情感记忆融为一体,从多层面为观众提供回忆建党历史的视觉素材。
建党记忆政治认同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记忆的时代激活和集体共享,政治认同的要素贯穿记忆唤醒、记忆价值重构、记忆刻写的全过程,每个流程的具体操作机制都在一定程度上指向政治认同,都在某些方面促进民众的政治认同。
1. 建党记忆唤醒中的政治认同
“唤醒是指把中国共产党先驱在创建中国共产党过程中形成和展现的伟大精神带到当下时空的过程,如同唤醒睡眠中的人。”建党记忆的唤醒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经常性的唤醒方式,如常年开放的纪念馆;另一种是周期性的唤醒方式,即每逢5周年和10周年进行的相关纪念活动。具体来说,前者是借助某些固定的物质和空间载体,只有当人们进入特定的时空场景,选择特定的文本载体时,才能回忆过去;后者则是应时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根据现实需要而唤醒,并借助一系列记忆载体将“沉睡的记忆”唤醒。但是,无论何种唤醒方式,都有其特定的政治认同目标。在记忆唤醒中,政治权力主体决定什么内容被唤醒、什么时候被唤醒、采取什么样的记忆唤醒方式、记忆唤醒所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等。记忆内容的选择往往会依据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政治价值标准,而促进政治认同是其核心目标,意识形态原则和标准则往往是筛选记忆内容的“过滤器”。具体来说,其一,建党记忆唤醒内容的筛选要经过意识形态的“过滤”。在建党记忆的唤醒中,要回忆什么和遗忘什么一般是由政治权力主体所决定的,即按照意识形态的规则和要求,从建党记忆中筛选出符合政治价值要求的、能够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记忆内容,在这里意识形态实际上扮演着“过滤器”的作用。而且,这些内容还要经过进一步加工,即对记忆内容的价值重构和意义赋值,目标是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其二,建党记忆唤醒方式的选择也要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标。建党记忆是以固定的物质载体、空间载体等方式供人们持续性地回忆过去,还是以流动性的仪式载体在特定时间节点和空间场域进行回忆,不仅与建党记忆的内容属性相关,而且与政治目标相关联。
2.建党记忆价值重构中的政治认同
“记忆是对过去想象性质的重构。”建党记忆在唤醒过程中,其目的并不是向人们重现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更关键的在于借助符号、象征和隐喻等方式对历史进行价值重构,进而为人们建构一个包含事实、价值和情感等内容的完整记忆体系。在重构的过程中,建党记忆事实上被重组和分化为多重内容,主要包括事实记忆、价值记忆和情感记忆等,但贯穿这种重构过程的是现实的政治要求,增强政治认同是其核心目标。具体来说,其一,事实记忆是重构的底本。建党记忆是围绕中国共产党建党这个历史事件形成的记忆,其时代唤醒和价值重构都必须以史实为依据,以对事实的重述和呈现为前提和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历史事实都会被激活和唤醒。作为对逝去历史的回忆,人们不可能把全部历史都搬上现实舞台,同时对唤醒的记忆也需要进行重新叙事和价值重构,现实政治诉求为建党记忆的唤醒和重构提供了政治立场、思维方式、价值标准等。其二,价值记忆是重构的内核。对建党记忆进行重构的关键就是重新赋予其精神内核和价值内涵。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和概括便是新时代对建党记忆进行价值重构的成果,这一提炼和概括不仅是对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价值目标的系统总结和完整表达,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依据主流价值观对建党记忆的价值重塑和精神赋值,为人们提供了关于建党的全新的价值认知和价值记忆。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的价值重构无论是象征赋值、还是编码赋意,实际上都是在为人们制造一种价值记忆,制造关于价值记忆的连续性和合理性的认知,以价值记忆将过去与现实勾连起来,进而促进政治价值认同的生成。其三,情感记忆是记忆的重要组成。从政治记忆的视角来看,任何一种政治记忆的重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融入民众的情感,也只有调动民众的情感、引导民众的情感参与、激发民众的情感共鸣,才能让政治记忆的重构和刻写更加深刻、更加持久。建党记忆的重构亦是如此。它不仅是对建党这个历史事件价值内涵的时代赋值,而且是调动民众情感参与、情感共享和情感认同的过程,激活和重塑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信赖和情感认同。从建党记忆重构的过程来看,一方面,要对记忆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因素进行重组和建构,让回忆参与者有代入感,将自身的情感代入历史的情感之中,并将二者融为一体,进而增强政治情感认同;另一方面,记忆重构中会融入当代人的情感因素,将记忆中的情感延续至今,构建一个情感共同体,从而为政治认同提供情感动力。
3.建党记忆刻写中的政治认同
对于记忆刻写者而言,增强对统治阶级的信仰、服从和认同是刻写的主要目的,所有刻写的内容都为此目的而服务,政治记忆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资源。作为政治记忆的具体内容,建党记忆唤醒和重构的归宿在于将这些记忆植入民众的头脑中,强化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建党记忆的刻写。只有将经过重构的记忆刻写入大众的有意识和无意识中,政治认同功能才能实现。具体来说,建党记忆的刻写是经由身体实践和精神实践把记忆内容植入人们的头脑,并在反复的实践操演中成为思想无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过程,由此记忆得以不断传承,持续不断地为政治认同提供动力。其一,建党记忆刻写方式强调身体体验、情感参与和精神感悟的结合,为政治认同提供心理支撑。建党记忆刻写方式的选择往往会强调身体体验、情感参与和精神融入的多重结合,身体实践会增加记忆的形象性、感受性,体验性让建党记忆更容易被唤醒和记住;情感参与会为记忆增添情感痕迹,增强记忆的深度和持久性;精神融入则会让记忆的价值内核得以传承,实现预期的政治认同目标。三者的结合能拓展民众的记忆深度和广度,记忆所传递的信息也会随之被铭记,深深地嵌入民众的思想深处,为政治认同提供心理基础。其二,建党记忆刻写的目标就是让记忆深入人们的无意识,为政治认同提供持续的动力。建党记忆的刻写会借助多种方式让记忆能够持续回忆,如通过仪式的重复性操演以强化记忆、通过记忆的多重书写以增强记忆的可回忆性、通过设立纪念日以增强记忆的反复性等,而这些方式都是为了能够将记忆持续性地保留在民众的意识中,最终植入无意识领域,为政治认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伟大建党精神
在记忆叙事中促进政治认同的现实路径
借助建党记忆的激活、重构和刻写,可以实现其政治认同功能,但是这一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日常生活中可操作的、具体的记忆实践,民众在参与记忆实践中,才能实现对建党记忆的集体回忆和群体共享,进而刻写事实记忆、价值记忆和情感记忆,强化政治认同。
1.仪式操演与认同建构:建党记忆的周期性激活
政治仪式有着规范性、崇高性、重复性等特征,仪式的操演具有象征意义、符号价值和情感功能,对于建党记忆的唤醒和重构来说,政治仪式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治仪式为建党记忆的激活提供了时空场域,为民众提供了回忆的契机和参与的可能。人们可以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接受记忆的传递和刻写,接收经过价值重构和精神赋值的建党记忆;另一方面,政治仪式为民众提供情感共鸣、记忆共享的场域,增强民众的情感认同。有学者指出:“互动仪式链理论尤其重视互动仪式的情感能量,认为仪式参与者的相互关注、高度的情感连带,会促进参与者的成员身份认同与情感认同。”总之,仪式对于建党记忆政治认同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一,政治仪式可以对建党记忆进行价值重构,增强民众的政治价值认同。政治仪式是由特定的政治机构组织实施的,经过系统策划和有组织的推进,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和特殊的场合进行仪式操演,仪式的每一步具体操作都经过预先安排,仪式的环节设计也被赋予了相应的意义。因此,政治仪式可以承担价值符号的凝结、象征意义的表达等功能,民众在参与和观看的过程中便会接收到仪式所传递的意义和价值,并在仪式操演过程中深化对这种价值的认同。对于建党记忆来说,要借助政治仪式来传递其价值记忆和情感记忆,在政治仪式的操演中建党记忆更多地是以价值符号、象征意义、精神标识等方式呈现,民众接收到的是建党的价值追求、建党的精神标识、建党的伟大意义等流动的价值符号,在参与仪式的身体体验中,这些价值符号以价值记忆的方式进入民众的意识之中,并被反复强化和深度刻写,进而对民众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增强民众的政治价值认同。其二,政治仪式可以增强民众的情感体验,进而提升民众的政治情感认同。政治仪式为民众的记忆共享、情感共鸣提供了时间节点和空间场域。伴随着仪式的展演,民众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而这些情感能量在正向建构下会导向政治认同。对于建党记忆的仪式叙事来说,要通过仪式的展演调动民众情感,增强民众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如借助历史人物感人故事的讲述、历史细节的生动言说等,激发民众的情感共鸣,构建共享建党记忆的情感共同体,让民众在集体参与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信任感,进而强化政治情感认同。
2.纪念馆的空间叙事:建党记忆经常性唤醒中的政治认同
在集体记忆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记忆之场”的概念,意指在特定的地点可以激活相应的历史记忆。空间是记忆的重要载体,它们在唤醒和重构历史记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借助‘记忆之场’为个体提供‘诉诸情感—交互联动—价值内化—行为参与’的实践场,从而以沉浸的方式完成个体由‘共同体要我这样记忆’向‘我要这样记忆’的转化。”对于建党记忆而言,也需要借助空间载体来激活、唤醒和刻写。空间载体可以为建党记忆的经常性唤醒提供场所和地点,人们在参观纪念馆和红色遗址时可以回忆和共享建党记忆,回忆的过程也是政治认同建构的过程。具体来说,建党记忆的空间叙事为人们全面地呈现了建党的事实记忆、价值记忆和情感记忆,在接收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参观者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也随之得以建构。其一,建党文物和历史档案为人们提供了建党的事实记忆,清晰的建党历史图景可以促进民众的政治认同。纪念馆等空间载体通过向人们呈现历史文物、历史档案的方式,把最真实、最清晰的历史事实展现给民众,不仅能够唤醒历史记忆,而且能够帮助民众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和价值评价。建党记忆需要通过纪念馆等空间载体实现记忆的激活与共享,如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纪念馆,通过历史文物、影像技术、历史档案等向人们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历史细节、历史过程和历史人物,这种真实呈现为人们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一个党、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建党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什么等提供了记忆素材,进而将历史记忆与现实政治相关联,建构起民众的政治认同。其二,建党记忆的空间载体可以增强民众的历史体验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可以促进民众的政治情感认同。空间载体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借助空间布置、视听叙事的结合来为人们提供可供体验的历史情境,建党记忆借助这种载体可以向人们呈现更多的历史细节、还原历史场景、讲述历史故事等,民众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增强自身的历史感悟和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感不仅有助于强化民众的建党记忆,而且能够促进政治情感认同。
3.影像书写与短视频叙事:建党记忆视听叙事中的政治认同
电影、电视剧等影像作品和短视频是唤醒、重构、刻写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借助这些载体,历史记忆可以生动形象地呈现给观众,不仅可以借助视听叙事来促进记忆的唤醒和刻写,而且有助于丰富观众的情感体验和感性认知,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对于建党记忆来说,需要借助影像作品的艺术加工和创作来进行唤醒、刻写,并且借助艺术创作加工来重构建党记忆的价值内核、精神内涵和情感蕴含。具体来说,其一,通过影像作品的艺术创作来唤醒、重构和刻写建党记忆,视听叙事在增强感官体验的同时可以促进政治认同。影像作品在唤醒和刻写建党记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源于历史事实而又在价值层面高于历史,即一方面以建党的历史事实为依据,进行艺术创作和加工,将建党记忆唤醒并帮助民众回忆这段历史;另一方面,可以对建党记忆进行艺术创造,赋予其精神内涵、价值内核和情感要素,让人们在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接受精神洗礼和思想启迪,增强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强化政治认同。有学者指出:“电影在作为承载意识形态传播功效的直观艺术形式的时候,能够生动且形象地发挥其政治教育的功能,从而赢得广泛的政治认同。”电影和电视剧等影像作品,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建党记忆,并且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作品更能激发民众的感官参与,进而增强记忆刻写的效果。比如,电视剧《觉醒年代》一方面为人们呈现了建党时期的整体历史图景,刻写了建党的历史记忆,从认知层面促进了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的了解,帮助民众理解建党的精神价值追求等;另一方面,通过历史人物的影像叙事和艺术表达,刻写了鲜活的历史人物,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人格魅力等都得以呈现,这些都给记忆刻写对象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官刺激,不仅使人们的记忆得以深化,而且使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也更加强烈。其二,适应短视频时代观众的观看习惯,推动建党记忆的短视频叙事,在强烈视听冲击中促进民众的政治认同。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发展,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视听结合的短视频叙事成为重要的传播方式。激活建党记忆也要创新表达方式和记忆刻写的载体,围绕短视频创作将建党记忆的精华内容和精神内核传递给受众,如围绕某一建党人物的经历进行短视频叙事、围绕建党历史小故事进行短视频创作、围绕建党的标识性事件进行短视频生产等,这些都有助于建党记忆的时代唤醒和精神传播。
4.教科书范式的历史叙事:建党记忆的文本表达与政治认同
教科书范式是一种通过统一编订、模式化表达的历史书写方式,它借助统一化的话语、标准化的表达、模式化的叙事等来为人们呈现历史,具有统一性、标准性等特征,帮助人们形成关于历史的共识、关于历史评价的标准等。对于建党记忆的历史叙事来说,借助文本载体可以为人们呈现清晰的历史过程、详尽的历史细节、真实的历史原貌、丰富的历史情节等,促进历史共识的形成和记忆共同体的构建,增强民众的历史认同感和政治认同。具体来说,其一,借助教科书文本来构建关于建党的记忆共同体,促进民众的历史认同、身份认同和政治认同。教科书文本在书写历史时有着诸多的方式,如以编年史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以历史故事方式呈现历史、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叙事等方式,不管是以何种方式来激活建党记忆,都可以为人们提供关于建党的历史图景,帮助人们完整清晰地了解建党的来龙去脉,人们在关于建党历史的全面认知和共识性评价中形成记忆共同体,由此促进身份认同、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以历史故事的教科书文本叙事为例,自媒体时代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发生改变,讲故事成为一种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借助历史故事唤醒历史记忆,一方面能加强记忆的效果,讲故事不仅更容易被接受,而且故事情节的丰富性、生动性能够促进受众的情感融入和感官参与;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建党记忆的政治认同功能,历史故事的细节往往最能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民众在情感触动中更能增强对党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其二,利用历史研究来呈现建党记忆,洞悉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后的政治认同更加理性化。历史研究不仅能够唤醒历史记忆,而且能够通过历史现象来洞悉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更具理性化色彩,能够使人们形成关于历史的理性化认知和正确的价值判断。通过学术探索的文本叙事来激活建党记忆,离不开严谨的历史研究,它通过史料的不断丰富来阐释历史、理解历史和分析历史,进而以学术话语呈现真实的历史、细节的历史、逻辑的历史,帮助人们对建党历史形成科学的认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理性的思考,进而建构对党的理性政治认同,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学术研究可以促进建党记忆的价值重构,将记忆与现实相连接,促进政治价值认同。
5.记忆迁移和连续性建构:建党记忆与个人经验结合中的政治认同
建党记忆的唤醒、刻写还需要借助记忆迁移和记忆的连续性建构来实现,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将建党记忆的“宏大叙事”与个人经验的“微小叙事”结合起来,促进记忆的共享,发挥其政治认同功能。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将伟大建党精神的记忆叙事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记忆叙事结合起来,形成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整体性记忆,实现建党记忆的连续性建构,避免记忆的断裂与错位;另一方面,将建党记忆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实现宏大叙事与个人经验的有机结合。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个体记忆以其特有的真实性和鲜活性促成了社会认同的生成。”只有将建党记忆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才更容易激活并刻写建党记忆,更好地发挥其政治认同功能。其一,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建党记忆与其他地方记忆相结合,构建具有历史连续性的建党记忆整体,以连贯的记忆谱系促进政治认同。从大历史观来看,建党历史只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部分,如何从整体逻辑上理解建党历史,就必须将建党记忆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与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地区的奋斗历史结合起来,只有如此,人们才能从整体上理解党从建立以来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精神信仰、理想信念等内容。也就是说,必须将建党记忆与其他地方记忆相结合,如长征记忆、井冈山记忆、延安记忆等,并且理清建党记忆与这些记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满足不同地区民众共享建党记忆的现实需求,增强不同地区民众回忆建党历史的体验性、参与感和认同感,在记忆谱系的连续性叙事中,人们能够形成关于建党的整体性记忆、连续性记忆,进而在强化历史记忆的同时,强化贯穿党史的价值记忆、情感记忆。其二,将建党记忆与口述史等个人记忆相结合,在促进宏大叙事与个人体验的双向互动中强化民众的政治认同。记忆刻写的效果还受到个人经验的影响,也与个人记忆相关。建党记忆的激活、唤醒和刻写,必须适配于民众的个人经历、个体记忆,推动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宏大记忆与个体记忆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记忆的深度刻写和功能实现。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口述史记忆,将一些以个体记忆保留的建党相关记忆利用起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让记忆更具生动性和可信度,记忆的双重刻写不仅增强了记忆刻写效果,而且更能实现记忆的政治认同功能;另一方面,要将建党记忆与地方记忆融合起来,如建党时期本地区发生了什么,本地区党组织是何时建立、是何人领导等,进而实现记忆的融合刻写,增强不同地区民众对于建党记忆的体验感和认同感,发挥建党记忆的政治认同功能。